传承“非遗”要抢救更要激活-德孝宗教-德孝中华周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孝宗教 >> 内容

传承“非遗”要抢救更要激活

时间:2016/7/4 23:03:49 点击:

  核心提示:传承“非遗”要抢救更要激活[来源:南方日报|发布日期:2016-06-08||投稿|收藏]  伴随着制片人的“惊天一跪”,国产电影《百鸟朝凤》在上个月不仅一度因题材的“小众”引发争议,更间接牵出了非物...
传承“非遗”要抢救更要激活[ 来源:南方日报 | 发布日期:2016-06-08 | 浏览()人次 | 投稿 | 收藏 ]

  伴随着制片人的“惊天一跪”,国产电影《百鸟朝凤》在上个月不仅一度因题材的“小众”引发争议,更间接牵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影片结尾,县文化局长提出录制唢呐曲,给无尽唏嘘的观众点燃了延续传统技艺的希望之光,更有意无意地道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的紧迫性。这是一件现实性极强的工作。另据报道,辽宁省日前已对该省1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工作,以数字化手段对其所掌握的精湛技艺进行收录,“为今后传承、研究、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浏览近期相关报道,积极开展这项工作的不止辽宁。今年2月,湖南省文化厅宣布,14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成为首批抢救性记录对象;3月,西藏非遗保护中心表示,正在对10位高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然而现实中非遗传承人的“老龄化”是亟须面对的迫切难题。统计显示,在我国目前公布的4批1986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占到了50%以上。早在2012年,文化部就宣布将启动实施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去年,又发出通知,按照工作计划,“十二五”期间组织完成至少300名项目濒危、年老体弱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这项工作。

  就目前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来说,主要是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代表性传承人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包括制作口述史、项目实践片和传承教学片等。得庆幸科技为人类提供了发达的影像技术,才不至于让很多非遗传承人像“焦三爷”那样在弥留之际充满遗憾,使得子孙后代即便在一些非遗项目日后消失后,也能对其最大限度地还原。不过,从各地的实践来看,目前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在规范性和专业性方面仍有待提高。特别是相对于体量庞大的非遗项目本身而言,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工作,依然需要下大力气。除了政府主导、加大经费投入外,一些地方探索将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同“非遗传承人研修班”等结合起来的做法,让高校等相关科研机构和专业人士参与其中,颇值得借鉴。

  
  “焦三爷”说:“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着命把唢呐传承下去。”对于非遗项目所承载的特定文化和深厚技艺而言,抢救性记录只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还应该意识到数字化能呈现的仅是其中一部分。脉络上,一些非遗项目的悠远历史,乃至一代传承人的传奇经历,绝非几个小时的口述史所能充分记载;技艺上,部分靠着师傅与徒弟朝夕传习、口传心授的技艺,也绝非一部教学片所能全面展示。因此,在做好抢救性记录的同时,更应该着眼于激活这些非遗项目的文化活力,使其在“活态”保护和“活态”传承中延续香火。部分省市近年推行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就能很好地让青少年接近、了解不少非遗项目。

  非遗项目往往因为缺乏“实用性”,看似与现代都市生活距离遥远,但正如一曲精湛的《百鸟朝凤》可以激荡起人们心中的敬意那样,传统文化和技艺并不必然随时代变化而消失,毕竟它们植根于我们内在的文化血脉中。而诸如数字化这样的科学技术,也不应该仅局限于被用来记录传统文化,更要探讨将其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展示、再现、传播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桥梁,拉近现代人与传统的距离,从而让传统技艺更能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关于我们 | 工作指导 | 周刊荣誉 | 德孝基金 | 联盟派驻 | 志愿申请 | 志愿查询 | 德孝小记 | 驾驶查询 | 德孝记者 | 人员查询 | 基金人员 | 讲师查询 | 荣誉讲师 | 青年讲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院  邮编:100733  电话:010-65365235   京ICP备2021002118号   京ICP备2021002178号
    网络文化增值信息服务许可编号:文信京[2009]09128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12031号   投搞箱:dxzhzk@163.com  法律顾问 北京泽永律师事务所主任
版权所有 德孝中华周刊所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德孝中华周刊》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经本网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站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