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了40年个体化以后,中国人开始重新回归家庭-德孝之家-德孝中华周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孝之家 >> 内容

追求了40年个体化以后,中国人开始重新回归家庭

时间:2021/2/15 15:24:28 点击:

  核心提示: 中国人对于家庭观念和血缘联系有着很深的情结,这在世界各民族中都较为少见。 除了近年来的疫情影响外,几乎每年春节那拥挤而热闹的春运、外出务工人员大规模地返乡,都成了我国独有的风景线。藏在这种“逆向迁徙...

 中国人对于家庭观念和血缘联系有着很深的情结,这在世界各民族中都较为少见。

 除了近年来的疫情影响外,几乎每年春节那拥挤而热闹的春运、外出务工人员大规模地返乡,都成了我国独有的风景线。藏在这种“逆向迁徙”中的,是根植于血脉里的家庭观。

 一个人,只要他有家可回、有笑容满面的亲人和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在等着他,哪怕一年到头再忙再累,哪怕背井离乡千里、遭遇种种困厄与诸事不顺,那都不算事。

微信图片_20210215150709.jpg

 因为事业耽搁或是种种原因无法在过年时回家与亲人团聚,更悲惨些的话无家可回,这样的人即便事业有成、受人尊重,自个的心里也难免空落落的。

 中国人的家庭情结,最重在一个“着落”。昔日追求了40年个体化以后,现在中国人又开始重新回归家庭当中了。

 从小到大,长辈的管束、教导、关怀,是对家族烙印的着落。

微信图片_20210215150714.jpg

 喜结连理,不只是爱情的升华,更是两个家庭、两支血脉关乎传承的着落。

 年年归乡,是为了那从小习惯的口味,更是为了彼此的牵挂有个着落。

 尤其是在当今,家庭成员的联系前所未有地牢固,不仅是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了沟通与交流,更是因为生活的压力和挑战,把彼此最信任最值得托付的家人们牢牢凝聚在一起。

“离家的先驱者们”

“中国人开始回归家庭”,这就不得不说到曾经的“去家庭化”。

 当时为了鼓励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社会地位较高的高等教师、工程师、科学家等高级知识分子,常常会出现夫妻二人因为工作原因分居,感情淡薄甚至婚姻和家庭破裂,都不是意料之外的事。

微信图片_20210215150720.jpg

 那时的主流思想还是“个体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对社会和职业生涯的奉献,哪怕为此不得不牺牲家庭联系也在所不惜。

 多少教师扎根大山、多少知青留在大漠边疆、多少工人背井离乡建设钢筋水泥的森林、多少科学家在几十年里几乎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诚然,这样的人们是伟大的,没有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也不可能如此稳健雄奇地迈动。

微信图片_20210215150724.jpg

 如今人们逐渐回归家庭,逐渐不认同“个人化”的思想,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历史积淀的潮声、情感需求的驱使、生活压力的推动……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或许是世界各民族中数一数二的。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虽然不可避免地奴役了人们的思想,但客观来说因为古代是君国一体、君主的意志即是国家的意志,人们的报国与忠君实质上是一致的。

 作为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儒家推崇道义和伦理,对家国的架构尤为在意。舍小家为大家、自古忠孝难两全,这是从古到今难以避免的矛盾,但国人天生就在血液中铭刻了家国大义。

微信图片_20210215150730.jpg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在暗无天日的年代——哪个英雄没有家人?战场上哪具尸骨无人挂念?他们抛却了作为生物趋利避害的天性、压抑了足以改变毅然抉择的感情,选择走上人类前所未至的道路、拆下肋骨当火把,为同行者、为困厄者、为后来者,照亮前方。

 我国曾经鼓励人民舍小家为大家、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数如此庞大的人们响应号召,是为了见不得光的一己私欲?是为了借此给家族牟利?是为了寻求个人的攀升?

 这类人一定有,且一定不在少数,但大多数牺牲家庭、奉献社会的国人都是以崇高的情怀在做这件事的。

微信图片_20210215150735.jpg

 生物趋利避害,个体的生命渺小、脆弱而短暂。也正因如此,那些选择发光发热照亮众生者,更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仰。

 最牢固、也最脆弱的纽带

 除却铭刻在血脉里的历史烙印,现代人对家庭最放不下的还是情感需求和生活压力。

 无论是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拼的奋斗者们,还是从小在大城市中摸爬滚打早已熟稔的本地人,他们对家庭抱有的情感需求并没有多少区别。

 有时候家庭对于生活的“拖累”远多于助力,但为什么人们总是心甘情愿接受这一负担,为家人不计代价地奉献。

微信图片_20210215150741.jpg

 人活在世不会算计,那一辈子是个糊涂人。但如果过于会算计、不分场合地算计,那机关算尽活了几十年也是白活,算到头逃不过一抔土、一蓬灰,黄白之物堆积如山也带不走分毫。

 血缘是家庭传承与维系的纽带。理性来讲血缘关系并不足以成为人们彼此付出的理由,亲生的孩子往往都有可能表现出与父母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行事准则。仅仅因为血缘纽带就无私付出、倾情奉献,这是不理性的。

 所幸的是,人类不是纯粹的理性动物,以直觉为导向的感性冲动往往能在关键节点占据主导。

 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阴暗、太多的尔虞我诈,知人知面不知心。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中,能融入他人的思想、去真正理解这个人的“世界”,或许这样的体验对绝大多数人来讲都是陌生的。

微信图片_20210215150746.jpg

 所有生命都行驶在并行但独立的轨道上。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融为一体。在这样冷酷的前提下,家人们,这些天生倾向于保护、倾向于给予的人们,无疑更值得信赖和托付。

 哪怕以善意为出发点的行为和想法,常常相互抵触、碰撞,有些矫枉过正的行为甚至会篡改人的生命轨迹。但我相信,怀抱善意和真诚的家人之间,是不该有隔夜仇的。

 人与人交往,冲突和对立在所难免,但一个家庭内部的矛盾应该都是以积极方向作为出发点,即便过程会有岔路和歧途,经过妥善处理后,最终都可以达到共同的终点。

微信图片_20210215150751.jpg

 那些诸如亲兄弟为了抢房子反目成仇者,不在此列。他们或许曾有一个完整的大家庭,但家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基于信任和付出的,而是基于那可有可无的血缘联系。

 这种带有天生亲和的纽带,其实本质也是脆弱的,只要有一方不把它当回事,它的效力就难以发挥。血缘就如同胶水,只要有其中之一的表面防粘,两个物体就无法黏合到一起。

微信图片_20210215150755.jpg

 他们只是有着相似基因的陌路人,家庭关系并不承载其情感需求,家人也不是信赖和托付的对象,这样的家庭不是已经破裂、就是离分崩离析不远了。父母一走,所谓“亲兄弟”为了房子玩命,也不足为奇。

 同舟共济

 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其实也是另一种异质的黏合剂。

 人口老龄化是所有国家都正在经历的阶段,几十年前的人口爆炸+社会福利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水平进步导致人均寿命延长,必然引发人口老龄化这一大趋势,区别只是程度问题和对策。

 几乎所有国家的青壮年人群都在面临越来越沉重的生存压力,养老金的缺口亟需填补、老人群体数字的不断上升、生育政策带来的一到两代独生子女……种种原因使得青壮年,也就是上班工作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的养老压力足以让人喘不过气。

微信图片_20210215150800.jpg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老人,尤其是有编制的、体系内的老人,每月拿的养老金比累死累活卖命工作的年轻人都多。不平衡的资源缺口,最终承担它的肩膀,不会是已经退休的人。

 屋漏偏逢连夜雨,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速度从模型上来看趋于指数级增长,能对其产生限制的只有资源不足和政策压抑。后者不太可能,而前者的问题也很容易解决——参考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的“灯塔国”。

 美元在这种畸形体系下作为本位货币,有着超然的地位,更是进行资源掠夺的最廉价、最干净的手段。

微信图片_20210215150805.jpg

 灯塔国可以大量印钞,用这些法律与条约赋予效力的纸,去随意换取他国货真价实的资源。哪怕随之而来的是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贬值,但只要黄金储备充足,灯塔国就立于不败之地。

 后面的经济危机也是如此,美元又成为其转嫁危机,让全球分摊其金融崩溃带来的恶果。到了现代,该国的资源掠夺优势并没有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消亡而丧失。只要它依然是实力超然的超级大国,就可以用各种或隐蔽或粗暴的手段,达成掠夺目的。

 既然资源的瓶颈可以通过国际间的不平衡流动来很大程度解决,科技发展的速度势必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结果、同时也是其本质的目的,就是产业革命。科技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才能实现其价值。

微信图片_20210215150810.jpg

 纸币的作用越来越弱化、移动支付的兴起、自动化产业链的引进、甚至无人超市、无人酒店……

 科技迅猛且野蛮的发展,正在把人力资源这种相对低效、不符合资本市场规则的资源调度的生存空间,步步紧逼地压榨。在这种严峻压力和逐渐增加的隐性风险下,人们组成家庭也是一种应对风险的方式。

 一个无依无靠的人一旦失业,就是温饱都要受到挑战的“灭顶之灾”;如果夫妻双方有一人失业了,可以靠另一半扶持、靠家庭的积蓄、靠拓展开来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缓和这种剧烈冲击。

微信图片_20210215150816.jpg

 家庭是危机降临时,极为可靠且没有后顾之忧的缓冲带。不过前提是家庭成员心向一处,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的自私之辈。无数个“小家”,是家国情怀的着落,是血脉相亲的着落,是患难与共的着落,是一个文明传承发展继往开来的着落。

 中国人的“回归家庭”,是情理之中的寄托,也是应对生活重压的稳妥选择。这从长远角度无疑是一件好事,但现象背后折射出的严峻问题,值得深思。

作者:编辑中心 来源:央视三农之声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工作指导 | 周刊荣誉 | 德孝基金 | 联盟派驻 | 志愿申请 | 志愿查询 | 德孝小记 | 驾驶查询 | 德孝记者 | 人员查询 | 基金人员 | 讲师查询 | 荣誉讲师 | 青年讲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院  邮编:100733  电话:010-65365235   京ICP备2021002118号   京ICP备2021002178号
    网络文化增值信息服务许可编号:文信京[2009]09128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12031号   投搞箱:dxzhzk@163.com  法律顾问 北京泽永律师事务所主任
版权所有 德孝中华周刊所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德孝中华周刊》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经本网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站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